(资料图片)
近日,河北剪纸非遗手艺人张海全,将传统技法和年轻人喜爱的文化融合,创作出多款兔年谐音梗剪纸。张大爷称,“兔”然“爆”富的灵感来自春节的爆竹声。把前“兔”似锦、“兔”飞猛进等谐音梗吉祥语加上中国传统祥瑞元素,送给大家满满的新春祝福!
六旬大爷张海全是北派剪纸第五代传人,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着非遗手工剪纸。张海全创新的谐音梗剪纸,可谓今年春节非遗文化大现活力的缩影。
从央视春晚的《百鸟归巢》让非遗“南音”这一“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焕发魅力,到国家大剧院新春音乐会上的《多娇的江山》以京剧与交响乐为载体实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互鉴;从广州岭南印象园南国非遗快闪巡游利用场景复原技术并结合时下流行的沉浸式演出,到上海“豫园迎新春民俗体验”灯会上,将豫园场景和山海经里的各种瑞兽通过数字藏品的形式,让用户能够永久收藏;从各地非遗文化进社区、进商圈、进景区,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到各网络平台普遍设置春节非遗活动专区,集中展播非遗年俗视频……活力非遗成为今年最有滋味的年味。
“年”不是独立于个体的,它与每一个个体体验发生联结的时候,人们才能感受年的滋味。有人说年味淡了,事实上不是年味淡了,而是一些年的仪式感创新与一些人的体验感联结不到位。只有用创新去主动贴近人们的体验感,人们才会产生过年的美好体验。就像春晚的创新不仅在于不同节目样态的多元化发展和传播技术的升级换代,更关键的是要紧贴当下时代人们最真切的需求、诉求和追求。今年非遗的创新,就在于守正创新,用活力非遗放大年的仪式感,进一步延续其情感承接与表达的独特作用,使非遗的文化价值得到二次延展。
上海虹口欧阳路街道以生肖文化传播文化惠民服务的成果,今年春节是欧阳路街道生肖艺术作品展举办的第15个年头。今年趣味生肖定向寻宝赛围绕生肖“兔”主题,融入书画的艺术元素,再一次给居民带来惊喜,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结合传统与新潮元素,使生肖产品适应当代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唤醒消费者内在精神需求。这一“兔”的突破口再次说明,非遗有了新活力,“年味”就有新表达。群众收获了有力的情感共鸣,年味就增添了新的想象力。
近两年,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等系列活动影响广泛,让人们有更多机会了解非遗项目的文化坚守,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这也再次说明,非遗传承人必须将传统手工艺逐步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把非遗元素与新国潮联动,把非遗体验向年轻人贴近。除此之外,还要探索方式,拓展传播渠道,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为消费注入新活力新动力,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总之,非遗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接口,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就要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正确把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让科技为非遗赋能,非遗为科技赋值,促进资源转化创新、场景转化创新、商品转化创新、机制转化创新,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走进人的内心,真正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